穿越青藏->>青藏铁路沿线->>灵感的诞生  
 
辐射形成的冻土分布模式

     冷半年时,地表散失热量,使近地表土层逐渐冷却。当土层温度降至0℃以下时,土中的水分冻结而形成冻土,如果冻土存在的时间大于一个月时,就称为季节冻土;小于一个月时称为瞬时冻土。如果一个地方一年中的地表吸热量大于散热量,则冷半年形成的季节冻土,在热半年时就会全部能化完;相反,如果该处一年中的地表散热量大于吸热量,那么冷半年形成的冻土,在热半年时就会残留一部分,人们称它为融年层。如果长期保持每年地表散热大于吸热的条件,天长日久,年复一年,就会使融年冻土层逐渐增厚,而形成多年冻土。

    那么,如何知道地表面每年吸收和散发出的热量呢?通常是以地表年平均温度来衡量的。地表年平均温度低于零度,表明每年地表散热大于吸热;相反,则地表吸热大于散热。就是说,当年平均地表温度等于或低于零度时,即可能保存或者生成多年冻土。

    在同一个地区,由于不同地表面的土壤成分、含水量、雪盖、植被、坡向、坡度不同,可使地表面温度相差好几度。就以雪盖来说吧,冬天,雪盖的地表面要比裸露的地表面的温度高5~15℃;春天,太阳辐射值逐渐增大,而雪盖反射了80~90%的太阳辐射,阻碍地表增热,对地表又起了降温作用。但是,因北方地区冬长春短,雪盖的保温效应大于降温效应,对地表总的来说是起到了保温使用。当雪盖相当厚时,保温效应尤为显著。例如,苏联叶尼塞河流域,冬季的稳定雪盖厚达80厘米以上,这里北纬62度以南没有多年冻土;而外贝加尔地区的纬度比叶尼塞河流域偏南4度左右,气温也偏高1~2℃,可是这里却保存有岛状多年冻土,很大程度上与这里的雪盖只有10~20厘米厚有关。

       穿越青藏_中国科普博览 menu
石堆的启示
对流的启示
辐射的启示
保温层的启示
摩擦力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