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年、林卡节与雪顿节
藏族节日丰富多彩。在众多的节日中,既有生产性、纪念性节日,也有生活社交、文体游乐性节日,另外还有很多宗教性节日。其中,藏历年、林卡节与雪顿节是最著名的三大节日。
藏历年,藏语称“洛萨”,即“新年”之意。从每年藏历正月初一开始,节期5—7日不等。这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从藏历12月初人们便开始过年的准备工作。家家户户培育青稞苗,摆于佛龛茶几之上,预祝新年粮食丰收。12月中旬,每家每户用酥油和面粉炸果子。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插青稞穗和二个彩色的花板。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含意。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二十九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字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平安。晚上全家团聚吃面团吐巴。吐巴里面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若谁吃到包有石子的面团,表示他心肠硬;木炭表示心肠黑;辣椒表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活动,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这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
|
罗布林卡 |
大年初一,全家人早早起床,先精心梳洗打扮,然后点燃供灯祭祀神灵。接着大家按长幼次序排位坐定,长者端来五谷斗,每人抓几粒,向空中抛去,表示敬神,尔后每人再抓一点送入口中。长者依次祝大家“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回祝“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仪式完毕,大家吃麦片吐巴和酥油拌的人参果,互相敬酒祝贺。
按藏族的传统习惯,初一一般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才相互拜贺,共庆新年。
林卡节,藏语称“孜木林吉桑”,意为“世界欢乐日”。也有人称之为“郊宴”。是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娱乐日。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左右举行,节期不定,有些地方长达十多天。届时,藏族群众扶老携幼,带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垫、帐蓬,以及各种娱乐用具和乐器,来到幽雅恬静的林卡(藏语音译,意为园林、花园,其中多植柳树,所以民间又把逛林卡称之为“耍柳林子”)。在草坪上、古树下支起白色的帐蓬,围上几块床单或塑料布,铺上卡垫,一边弹六弦琴,一边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欢聚野宴。有的打扑克,有的下棋、打克朗球或聊天谈笑,还有的在绿草地上欢歌漫舞。此外,节日期间,还要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骞马、射箭等文体活动。
|
林卡节 |
雪顿节,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宴”之意。“雪顿节”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后来由于雪顿节活动内容逐渐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故又称其为“藏戏节”。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开始举行,节期5—7天不等。
17世纪以前,西藏的“雪顿”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按照佛教的法规戒律,夏天有几十天禁止僧人出门,要行长净、安居之事,直到解禁。在开禁的日子,僧人们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要准备酸奶进行施舍。喇嘛们除了饱饮一顿酸奶外,还尽情地欢乐玩耍,这就是“雪顿”的来源。
17世纪中叶,“雪顿”活动开始增加藏戏演出,并形成固定的“雪顿节”。但宗教和文娱活动的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外,在拉萨主要以哲蚌寺为中心。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并成为达赖夏宫,于是雪顿节的活动开始移至罗布林卡举行。市民及周围民众也被允许入园观戏,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日形式。
如今的雪顿节,内容更加丰富,气氛更加热烈。每当节日来临,人们便穿上节日盛装,携带食品、帐蓬等生活用品,云集罗布林卡边看戏边游玩休憩。商业部门还在罗布林卡周围摆摊设点,进行商贸物资交流,使古老的雪顿节又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