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博物馆 > 现代建筑万花筒
  

时代背景

  1954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战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建筑活动与经济状况紧密相关。战后初期,各国经济都受到削弱,只有美国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战后一段时间内,美国是首掘一指的经济强国,1950年前后,美国是条件最优越、盖房子最多和最考究的地方。欧洲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建筑活动在50年代中后期才渐渐活跃起来。

  战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战后建筑领域的科学技术也有新的进展。钢材仍是主要的结构材料,但建筑用钢向高强度方向发展,结构自身的重量因而有所降低。水泥标号也提高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向轻质高强度方向迈进。预应力技术在50年代中期推广使用。战争期间,由于制造飞机的需要,铝产量大增;战争结束后,铝材大量用于建筑之中。塑料也广泛应用于房屋建筑之中。从建筑材料看,品种和质量都比战前进步了。

  二战之后建筑结构科学有很大进步。电子计算机(电脑)的应用大大加快了结构计算的速度,以前难于采用的结构形式现在可以采用了。壳体结构、空间结构、悬索结构大量用于大跨度建筑物,影响并改变了大跨度建筑物的形体。

  20世纪前期,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为大规模工业化建筑而大声疾呼。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一个例子,格罗皮乌斯大林在20年代亲自做过装配化住宅的试验,密斯想着用玻璃和钢做高层建筑的外墙,等等。这些构想和计划在二次大战之前并没有真正普遍地实现。二次大战以后逐渐成为现实。50年代以后,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的工厂制备的各种幕墙就是证明。

  从建筑创作和建筑艺术的角度看,战后初期的建筑格局和热点改变了。二战前,建筑创作的热点在西欧;二战后,西欧仍不断有新动向出现,但在50--60年代,美国的建筑更加引入注目。美国经过二战前一段时间的建筑文化的转变,二战之后,建筑舞台上活跃异常。20--30年代西欧提出来的不少建筑构想,在战前没有条件或来不及实现的。战后在美国这个富饶的国家中开花结果了。

  除了前述的社会经济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欧洲许多现代主义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其中著名有格罗皮乌斯(1937年抵美)、密斯、孟德尔松(1941抵美)等。

  他们除了以自己的建筑作品影响美国人之外,有的还从事教学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一代的美国门徒。后来成为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佼佼者,他们于50年代开始逐渐登上建筑舞台,使现代主义建筑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兴盛一时。这时的美国成为全世界年轻建筑师向往的建筑热点。

  这时候,不但在美国,而且在世界在多数地区,现代主义建筑成了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主流。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建筑界更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局面。建筑流派五花八门,建筑形态千资百态,逐渐形成今天缤纷灿烂的建筑世界。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