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博物馆 > 中华建筑群芳谱 > 宗教建筑 > 佛教丛林
  

最早的西藏寺庙-大昭寺

  数千年发展形式的社会组织形式造就了寺庙文化,同时也使寺庙文化成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经典。

大昭寺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西藏寺庙是建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至唐永徽六年(650)之间的大昭寺。七世纪中叶,吐蕃王在天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影响下,象许多统治者一样出于多种原因而开始信奉佛教,并营造了大、小昭寺。大昭寺作为平川式寺院建筑的代表,其周围环绕经堂、佛殿、回廊、院落的整体结构形式,以其不对称的排列,明显区别于汉式寺院的整体结构。虽然大昭寺的主殿位于寺院整体结构的中轴线上,但是其高于汉式寺庙的建筑空间及其空间结构和构造方式,都表明了藏族寺院建筑的特色。而主殿外观中的单檐歇山式绝对对称的屋顶又反映了藏式建筑从一开始就受到汉族建筑传统的影响。建造大昭寺的缘由已经表明了初期即已存在的汉、藏、印度建筑风格的相互融合,同时也表明了藏式寺院的风格在公元七世纪中叶即已基本确立。

大昭寺释加模牟佛像

藏式寺庙的构成

  在过去的岁月里,西藏寺庙具有多功能的中心作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集中于此,因此其建筑通常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由许多具有不同功能的建筑构成的建筑群,这一建筑群就其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的部分:

  错钦 为寺庙的最高管理机构,也是全寺集会的场所。

  扎仓 又分设显乘扎仓、密乘扎仓、送学扎仓、丁科扎仓,这是相当于一所综合性的学院,而较小的寺庙没有这么细致的分别,那就等同于一所专科学院。

  康村 僧人进入扎仓之后就按其地域而分配到相应的康村中,它是扎仓的下一级组织,实际上是僧人宿舍。

  拉康 用作供奉佛像的佛殿,一般面积不大,平面呈方形,其高度不一,取决于所供奉佛像的大小,四、五层,通常位于寺庙的中间位置。四周有封闭的院墙和转经廊。

  拉让 活佛的住所。除了活佛正常的生活用房外,一般都有专用的经堂和佛殿,因此具有独立的院落。

  辩经台 作为喇嘛或活佛升级辩论考试的场所,建筑比较平常,低矮的平台上建敞厅供主考人落座,周围是平整的广场,听众则席地而坐。

  除了上述六类寺庙建筑单元以外,另外还有灵塔殿、佛塔等。这些建筑单元在西藏的寺庙建筑中有着多样的建筑样式和组合形式,如此就形成了众多的建筑格局和建筑风格。

藏式寺庙的特点

大昭寺觉康主殿内景

  西藏寺庙的建筑常见有一种用灌木柽柳做成的“边玛墙”它一般位于女儿墙的外侧,以木钉固定,刷深赭红色。边玛墙不仅以这种自重较轻的材料为墙体减轻了上部的压力,还具有较好的装饰作用,特别是在边玛墙上镶嵌的铜制鎏金的“七政”、“八宝”图案,和边玛墙上口的檐下以短木做成一排象征星辰的白色圈点,既装饰了寺庙建筑的外墙平面,又突出了建筑宗教特色,成为西藏建筑最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重要外部特征。另一具有这种性质的外部特征就是金顶。西藏的寺庙举凡重要的佛殿和灵塔都要修建四坡形顶盖屋架结构、上辅鎏金铜瓦的金顶,它在太阳的照射下折返出耀眼的光芒,伴随着和风送去阵阵的金顶铃声,承接着人们吉祥的愿望。金顶之上有着丰富的局部装饰。

  西藏寺庙比照汉式寺庙更注重内部的装饰,而且这种装饰更加强化了西藏寺庙的地方特色,也丰富了建筑自身的艺术内涵。占据寺庙内部最大装饰空间的是壁画,其次是触目可见的柱幡法幢,在一些大寺庙的佛殿中,几乎每一个空间位置都可以发现工匠的劳绩,而设计者正是利用这种“密不透风”的创意,营造一个辉煌的佛的世界,以期引导信徒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

  影响寺庙建筑的还有其建筑的环境,特别是在西藏这样的高原地区,山体连绵,象大昭寺这样的平川式建筑并不多见,比较多的是依山式建筑。这种建筑形式一种是以山为背屏,寺庙建筑由下而上依次展开,如扎什伦布寺、哲蚌寺等;还有一种形式是一所寺庙就建在一座独立的小山头上,形成所谓的“屋包山”如布达拉宫等。与平川式寺庙不同的是,依山式寺庙借助于山的整体气势,鳞次栉比,更能表现宗教建筑所应具有的那种特殊的宇宙观念和美学意境,而且遥远可望。

[上一页] [下一页]